世界体育app下载可“動于九天之上”亦可“藏于九地之下”可“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更想“不戰而屈人之兵”我們珍愛和平、捍衛和平也無懼風雨、嚴陣以待“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用《孫子兵法》再“讀”大國重器更知強大之意人民軍隊,和平之師!監制丨劉一鳴主編丨孫毛寧策劃丨白晨游佳楊超【編輯:陳文韜】7月31日上午,空軍發言人申進科大校在空軍航空開放活動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捍衛祖國的大好河山,是人民空軍的神圣使命。空軍多型戰機繞飛祖國寶島,錘煉提升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能力。空軍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人民日報客戶端韓文鋆【編輯:房家梁】
KOK注册会员一支科研先鋒團隊的追夢彈道 ——感悟“航天三江人”為國鑄劍的科學家精神 ■姜子晗金彤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個;在奔騰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這是中國航天科工航天三江集團有限公司(簡稱:航天三江)離退休職工合唱隊演出曲目——《祖國不會忘記》中的一句歌詞。八一建軍節當天,他們用嘹亮歌聲,向駐地部隊官兵和航天三江軍工人表達深深敬意。 回望歷史,就是這樣一群軍工人,帶著希望火種一路走來,點燃一團烈焰,又散成滿天星火:20世紀60年代,他們懷揣著強軍報國的崇高理想,毅然投身于國防軍工事業,為打造大國重器傾盡所有心血、奉獻畢生智慧。 時間,讓人老去;時間,又讓事業不朽。當年挺拔身影日漸佝僂,歲月痕跡爬上臉龐,但那嘹亮歌聲仿佛在向人們訴說:“無論過去多久,艱苦創業的記憶不會忘卻,軍工報國的信念永遠年輕。” 這些年,已過耄耋之年的型號總師侯世明,仍堅持帶頭科研攻關,參加一些專項課題評審。在導彈研究領域躬耕數十年,他與黃緯祿院士共同參與了我國固體潛地導彈的研制工作。奮蹄躬耕、甘為人梯,他說:“航天三江有著人才傳幫帶的傳統,我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對待年輕人,要‘扶上馬,送一程’。” 站在前輩的肩膀上,新一代“航天三江人”正自信走上舞臺—— 49歲的“國防科技工業年度十大創新人物”孫力,帶隊接連攻克多個航天總體設計領域難題,刷新多型航天裝備技術指標新紀錄;38歲的“全國技術能手”稱號獲得者張強,在裝備加工領域刻苦鉆研,大幅提升導彈數控加工精度;31歲的“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李豐,自主研發裝備設計軟件10余套,為加速裝備研制進程做出重要貢獻…… 不忘初心,不負韶華。他們已成長為航天三江的新脊梁,奔跑在科技強軍的時代賽道上,奮力沖鋒、快速成長。 關鍵詞愛國奉獻 “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最近,一段50多年前拍攝的影像資料,在短視頻平臺發布后,引來不少網友“圍觀”。視頻中,一個碩大的鋼筒被反復吊起,投入江中。黃緯祿總師正帶領年輕的團隊成員們,為實現我國第一代固體潛地導彈“零”的突破艱苦攻關。 當時,這項工作絕對保密——“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用后人的話講,他們是“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探尋偉大品格背后的力量,我們發現,信仰是黃緯祿心中永不熄滅的火苗,支撐著他為我國導彈事業躬耕一生—— 1947年的一天清晨,英國倫敦碼頭,天空脫下烏云外衣,日光漸漸從柔和變得明亮。一陣汽笛聲劃破長空,黃緯祿站在輪船甲板上,雙手緊握船舷,向著祖國的方向深情凝望。 作為最早一批接觸導彈的中國人,黃緯祿親眼目睹了國外導彈的威力。他深知,新中國積貧積弱、百廢待興,要想打破帝國主義的核威脅和核訛詐,必須要有自己的大國重器。 回國后,困難遠比想象中更多,國內大多數技術人員從未搞過導彈。黃緯祿鼓勵大家:“搞研究,像爬山一樣,只要堅持不懈地往上爬,再高再陡的山也能登頂。” 為了我國國防戰略需要,黃緯祿決心闖出一條路來。當時,黃緯祿主攻控制技術,對導彈總體設計并不熟悉。為了彌補知識短板,他堅持從概念開始學起,努力學、用心悟,光是學習筆記就記了一大摞。 “只要事關導彈,天大的困難,黃總都會想盡辦法克服。”那次,為了掌握一手資料,黃緯祿親自鉆入導彈殼體。殼體內溫度極高,等黃緯祿出來時,人已幾近虛脫。靠著非凡毅力,他們獲取了足以支撐導彈試制的關鍵數據。 1982年10月的一天,渤海某海域,碧波萬里。一枚導彈沖出水面,拖著長長尾焰,飛向云端。隨著這枚導彈命中海上預定目標,我國第一代固體潛地導彈試驗成功。 那一刻,黃緯祿和許多團隊成員都激動地流下眼淚。打造國之重器,挺起大國脊梁,若干年后,有媒體評價他們:“有一顆愛國心、強軍心,一輩子把強國強軍需要作為奮斗的動力、前行的核能、價值的追求。” “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那個年代,以黃緯祿為代表的老一輩軍工人歸國后,選擇“深潛人生”,甘做“沉默砥柱”,用一顆赤誠愛國之心,鑄就大國安全基石。 去年7月,黃緯祿精神講堂在航天三江北京科技園區落成。漫步場館,看著黃緯祿生前的一組組照片,設計師王彤仿佛看到了當年那個青年學子,正漂洋過海向著祖國的方向“呼嘯而來”。 10多年前,作為一名名牌大學博士生,王彤畢業就收到了很多企業的高薪聘請,但她一一回絕,毅然選擇加入航天三江的科研隊伍。 “這個時代不缺乏拼搏精神,但從事導彈事業給了我們一個機會,能更近距離地感受祖國的心跳,以更直接的方式報效祖國。我們必須要拿出當年先輩們的拼勁干勁,不辱使命不負重托。”王彤說。為了攻克一項技術難題,她帶著團隊在“干中學、學中干”,堅持從零開始、潛心攻堅克難。 今年3月,由她負責開發的某型系統測試成功。任務完成后,王彤又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她說:“一個偉大的夢想,需要一群人去共同奮斗,也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奮斗。” 因為信仰,所以殊途同歸;因為祖國,所以百川歸海。周恩來總理曾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航天三江的科學家方陣,是一支為中華民族崛起而奮力拼搏的隊伍。面對人生抉擇和時代之問,他們的回答堅定又統一——“國家利益高于一切!”“航天三江人”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關鍵詞創新求實 “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 高聳的導彈披著銀色外衣,在璀璨的陽光照射下,發出道道光芒。 隨著發射指令傳出,導彈拖著長長尾焰騰空而起,精準命中遠處目標。望著天空劃過的完美弧線,時任某型裝備負責人張偉緊鎖的眉頭逐漸舒展。 世紀之交,國際局勢波詭云譎,歷經多輪迭代發展,以固體運載火箭技術為基礎的各項裝備正緊鑼密鼓開展研制。“打造一款新型大國重器”的重任落在張偉肩頭。 理想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創新的道路上,困難時刻相伴。張偉放棄了更易開展的傳統方案,大膽提出了需要大量技術攻關、極具挑戰性的創新思路。 對此,有人提出質疑:工程需要保證安全裕度,而該型裝備的新技術所占比太高,這種大膽嘗試,是不是步子邁得太大了? 張偉偏不信! 抱著“不破樓蘭終不還”的信念,張偉向上級立下“軍令狀”。他帶領團隊從2000多條研制意見中,不斷優化形成最佳方案。張偉鼓勵大家:“不做則已,要做就做到最好。” 在大型串聯系統上搞創新,只要有一處錯誤,就會滿盤皆輸。在后來的日子里,他全程參與了裝備所有試驗,每一項數據他和團隊成員都要反復計算,只要有一點誤差就必須停下查找問題,確保試驗萬無一失。 “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歷經多輪試驗,張偉帶領團隊成功研制出樣機。這項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背后,凝聚著“團結爭氣、艱苦創業、求實自強、改革創新”的“三江精神”。 去年6月,航天三江參與承辦的人工智能挑戰賽在北京拉開序幕,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賽場呈現。作為賽事評委,航天三江研究員李華見證了創新火花的迸發。李華感慨地說:“任何一項技術創新,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回顧我國固體導彈發展之路,“航天三江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曾經,受國外技術封鎖,科研團隊立下“外國人可以,我們一定也可以”的錚錚誓言,一舉突破多項技術“瓶頸”;我國第一代固體潛地導彈首次試驗遭遇失敗,面對如山壓力,科研團隊連續奮戰終于找到故障原因,數天后再次試射成功…… 如今,我國固體導彈技術得到快速發展,多型裝備成為守護祖國安全的大國重器。 “科學大道上從來沒有坦途和捷徑,科研攻關需要邁過一個又一個險峰。”站在新的起點上,李華說,翻越科學的高峰還需要一代代“航天三江人”攜手奮斗。 每天清晨,航天三江科研中心大廳,匆匆的腳步聲不絕于耳,一副副朝氣蓬勃的面孔在這里匯聚。他們將這份事業視為駛向復興的巨輪,在劈波斬浪中勇往直前—— 80后設計師陳小嵐,從事航天飛行器控制領域工作10多年來,先后參與多項國家重點項目研制,創新技術成果得以運用; 90后工程師趙俊海,從名牌大學博士畢業后,加入航天三江新成立的軟件科研團隊,他開發出的多款設計軟件已投入使用; 95后工匠周明明,苦練數控加工技藝,多次參與航天器關鍵部件的精密加工,創新多種工藝方法,顯著提升產品制造效率; …… 當一件件大國重器從閱兵場上隆隆駛過時,一條“為什么我們能打造出先進武器”的熱搜引發網友關注。其中一名網友的回答獲得眾多點贊—— “我們有一群‘最可愛’的人,他們是‘科研珠峰’上的攀登者,只為將鮮艷的紅旗插上頂峰,無論什么樣的強敵、什么樣的絕境都將成為腳下基石,助他們成功。” 關鍵詞協同育人 “功勞留給別人,責任留給自己,這樣團隊才能走得更遠” 這一刻,95歲的黃緯祿,用盡所有力氣握著鋼筆,在白紙上顫抖地寫下“傳承‘兩彈一星’精神,勇挑民族復興重擔”16個字。 2011年7月27日,黃緯祿臥床不起。自知來日無多的他堅持為年輕的科研后輩們寫下寄語。 “即使到了最后,黃老依舊惦記著我們青年人,教導大家多在艱苦崗位上歷練自己,爭取早日成才。”回憶與黃老的工作經歷,航天三江研究員王飛百感交集。 一次型號研制會議,各專業技術人員對設計方案有意見分歧。首次研制,大家心里都沒底,各單位都留有余量。眼看項目推進受阻,黃緯祿提出“有問題共同商量、有困難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風險共同承擔”的“四共同”原則,并主動承擔風險和責任。 之后,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四共同”也成為我國航天系統工程協同工作、解決問題的基本原則。 有一年,王飛帶領團隊研制的某國家重點項目榮獲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在推選獲獎人員名單時,王飛主動相讓,將榮譽留給團隊里其他技術骨干。 那一刻,他想起黃緯祿說過的那句話:“功勞留給別人,責任留給自己,這樣團隊才能走得最遠。” 一個人可以走很快,一群人可以走更遠。鑄造大國重器,歸根結底是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接續奮斗。甘為人梯,獎掖后學,是科學家精神的內涵之一,也是一代代“航天三江人”的共同選擇。 “精準,了不起!”今年,某型裝備試射考核,實現一次性通過,而發出“發射”口令的是一位年輕人。今年29歲的陶濤,在裝備研制任務中首次擔任發射總調度。他沉著冷靜的表現,贏得團隊上下一致點贊。 從畢業入職到后來獨挑大梁,陶濤僅用3年時間。能取得這樣成績,離不開他的老師航天三江研究員時曉輝的幫帶。自加入科研團隊以來,時曉輝將他帶在身邊,教他如何站在項目負責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協調工作。 “有什么樣的坐標系,就有什么樣的人生軌跡。”時曉輝深有感觸地說,團隊協作,讓更多青年人有機會登上夢想天梯。 今年6月8日,在航天三江青年精神素養提升工程啟動會上,陶濤作為青年代表上臺發言,其中一句話引起大家共鳴——“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生逢其時,何其幸運。要爭當偉大理想的追夢人,爭做偉大事業的主力軍。” 從蛟龍出海到利劍飛天,從“巨浪”奔騰到“東風”浩蕩,一項項成果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三江人”接力奔跑、加速沖刺的身影。 接力奔跑50余載,航天三江已成為我國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的重要力量,綻放熠熠星光;接力奔跑50余載,承載著科技強軍使命的大國利劍,正愈發鋒利。 回望航天三江科研先鋒團隊的奮進軌跡,能清晰看到軍工人精忠報國的拳拳之心、科技強軍的蹈厲之志。他們身上所迸發出的“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精神,在時代更迭、歲月流轉間愈發閃亮。 (文中部分人名為化名) 讓科學家精神助推科技創新 ■馬兵 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正如習主席所說:“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心系祖國和人民,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為科學技術進步、人民生活改善、中華民族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新時代更需要繼承發揚以國家民族命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更需要繼續發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科學研究需要長期專注投入、嚴謹求實、艱苦奮斗,這個過程離不開強大的精神力量支撐。幾十年來,我國科技工作者以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憑借精湛的學術造詣、寬廣的科學視野,在祖國的大地上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也鑄就了獨特的精神氣質。 一部軍事科學史,其實也是一部科學家的精神史。拉開歷史的長鏡頭,有些科研成果會因為時間推移成為過去,而偉大的科學家精神總是長留歷史的天空,歷久而彌新。核動力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隱姓埋名專注科研30年,突破國外封鎖,為國之重器奉獻畢生心血;第三代主戰坦克總設計師祝榆生,在30歲時失去右臂,但他依然披荊斬棘,勇攀科研高峰,15年磨一劍,成功研制出第三代坦克,使我國主戰坦克一躍躋身于世界先進水平的行列;殲-8、殲-8Ⅱ飛機總設計師顧誦芬不畏艱險三上云霄,成功攻克了殲-8超音速飛行時的抖振問題,開創了我國自主研制殲擊機的先河……他們身上有一種極為相似的精神氣場,將“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鐫刻在強軍事業的戰位上。 沒有挺得起腰的科學家精神,很難有站得住腳的科學成果。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要戰勝困難,就要用好科技這個有力武器,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科技工作者必須具備創造性思辨的能力、運用嚴格求證的方法,不迷信學術權威,不盲從既有學說,敢于大膽質疑,認真求證,反復試驗,“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科技創新雖然充滿各種困難和挑戰,但什么時候都不能失去敢于創造、敢于超越的雄心壯志。“八一勛章”獲得者錢七虎院士始終秉持“走前人沒走過的路”的科研理念,帶領團隊瞄準前沿、迎難而上,奮戰60年為國家鑄就堅不可摧的“地下鋼鐵長城”;海軍工程大學馬偉明院士在艦船動力領域,摒棄跟蹤模仿的方式,在國際上率先提出并研制成功中壓直流綜合電力系統,實現了我國艦船動力從落后到引領的跨越……每一個重大成就背后,都是一代代科學家們探求未知、尋求本源,不斷創新的結果。 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讓科學家精神助推科技創新,需要廣大軍事科技工作者以科學家精神為引領,砥礪“以身許國,何事不可為”的勇毅擔當,激揚“敢為天下先”的創新豪情,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讓越來越多的創新成果迸發涌流,為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貢獻智慧和力量,以新的輝煌成就續寫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編輯:葉攀】“八一勛章”是由中央軍委決定中央軍委主席簽發證書并頒授的軍隊最高榮譽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5周年之際中央軍委7月27日在京隆重舉行頒授“八一勛章”和榮譽稱號儀式杜富國、錢七虎、聶海勝等同志榮獲“八一勛章”聲音感動中國央廣網《聲動中國》系列欄目今天推出第一期《閃亮的勛章》一起向英雄們致敬!監制:王薇趙凈策劃:吳馨怡視頻:吳馨怡設計:李彬【編輯:葉攀】
95載崢嶸歲月,95載歲月如歌。在黨的領導下,英雄的人民軍隊歷經硝煙戰火,一路披荊斬棘,取得輝煌勝利。 一首首嘹亮的軍歌伴隨著人民軍隊不斷發展壯大,見證了人民軍隊取得的一個又一個勝利,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熱血青年奮勇向前。 今天,一起聆聽那些我們熟悉的經典軍歌,鮮明的節奏、昂揚的斗志依然令人心潮澎湃。 致敬!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向前!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編輯:陳海峰】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5周年之際,中央軍委27日在京隆重舉行頒授“八一勛章”和榮譽稱號儀式。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杜富國頒授勛章和證書。 邊疆雷場,杜富國舍身擋住危險,不幸失去光明,依然執著奔跑。 他用熱血和青春,書寫下新時代革命軍人的風采榮光。 總監制丨錢蔚王姍姍 監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杜曉東 本集編導丨武曉丹 剪輯丨王繼陽楊立威 視效丨高凌瀟 統籌丨楊波【編輯:劉湃】
武警眉山支隊借助科技手段推動訓練轉型升級—— “科技+”賦能實戰化訓練 本報記者郭豐寬特約通訊員顏波 穿山林、攀斷崖、越灘涂、蹚急流……7月中旬,武警眉山支隊組織“魔鬼周”訓練,參訓官兵發現,往年駕輕就熟的課目,竟讓不少人吃盡苦頭。 該支隊機動中隊中士李振揚告訴記者,盡管自己對“魔鬼周”訓練并不陌生,但此次訓練的實戰化程度還是有些出乎意料——高空,無人偵察機不時飛臨頭頂,實時偵測參訓官兵的一舉一動;地面,“雷區”紅外線模擬觸發器無規律布設,稍不注意就可能“觸雷”…… 走下訓練場,盡管臉上寫滿疲憊,李振揚卻難掩興奮:“‘科技+’讓‘魔鬼周’訓練越來越接近實戰,逼真的戰斗場景讓人熱血沸騰!” 記者全程跟訓,見證了該支隊“魔鬼周”訓練的諸多變化。過去,30公里負重行軍是“能跟上,走完就行”;如今,無人偵察機全程跟進,實時監督官兵的敵情意識是否敏銳、特情處置是否正確。過去,遭遇“核生化襲擊”等敵情,穿戴防毒面具等戰術動作都是上級下口令,官兵依令而行;如今,專業發煙設備隨機釋放煙霧,官兵自行判斷“敵情”并做出相應戰術動作,以實戰標準檢驗官兵的應急反應速度和處置效率。 變化因何而來?回顧實戰化訓練深入推進的過程,該支隊領導感觸頗深:“魔鬼周”訓練方式的轉型,緣于一次“敗走麥城”的經歷。 去年,上級組織一場比武考核,該支隊遴選12名在“魔鬼周”訓練中表現出色的官兵參加,結果卻慘遭失利。 “對手是信息化、體系化作戰,而我們還習慣于傳統作戰方法,在戰場上各自為戰,怎么可能不敗?”復盤總結會上,該支隊領導一針見血地指出,平時訓練科技含量不高,體系作戰意識不強,不能全方位適應環境和敵情,是比武失利的主要原因。 “訓練和考核,都必須因時而變、因勢而變。”為此,該支隊從改進“魔鬼周”訓練模式入手,利用科技手段設難敵情、設險環境、設強對手,推動部隊訓練轉型升級。 該支隊引入人工智能、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并與訓法戰法有機融合,為改進訓法戰法提供強大技術支撐;統籌特戰訓練課目需求,圍繞指揮訓練、實兵對抗、裝備操作等內容,依托信息技術構建仿真模擬訓練系統;打造專業化藍軍,利用作戰試驗、兵棋推演等手段,常態化組織實兵對抗演練;引入多功能無人偵察機等裝備,推動實現戰訓耦合、考評一體,有效提升科技練兵質效。 該支隊領導告訴記者,一系列科技手段的引入和推廣,為訓練注入活力。 演兵場上,“魔鬼周”訓練進入關鍵階段。“幾名‘暴恐分子’正向附近山區逃竄!”接到上級通報,該支隊特戰排官兵迅速研判“敵情”,周密制訂戰斗方案,成立地面火力、空中突擊及技偵封控等小組,采取空地協同打擊、小群多路突襲等戰術戰法,圓滿完成抓捕任務。【編輯:蘇亦瑜】獨家現場視頻!東部戰區位臺島周邊海空域實戰化聯合演訓 8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在臺島周邊海空域組織實戰化聯合演訓。 今天上午,東部戰區空軍出動預警機、殲擊機、轟炸機等多型先進戰機,從多機場戰斗起飛、到多空域執行任務,開展預警指揮、干擾壓制、兵力進壓等。東部戰區海軍在臺島周邊海域開展聯合封控和聯合對陸對海打擊等多課目針對性演練。 海軍任務艦艇已依令抵達臺島以東預定海域,完成海上警戒封控布勢,正與空中兵力聯合開展海上封鎖、對空攔截等課目訓練,充分發揮海空協同一體封控實戰能力。 據了解,今天上午,東部戰區已重點組織對臺島多方向高強度海空抵近懾壓、海上多向進逼,全時位臺島周邊偵察預警,檢驗部隊聯合作戰能力。【編輯:于曉】
公共作者:博狗网址